学校软件技术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冲刺“国字号”品牌的一支铁军
  • 时间:2021-05-12
  • 点击:2172

众心齐,泰山移。在学校有这样一个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由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组成,平均年龄45岁,他们以勤学长知识、以苦练精技术、以创新求突破、以无私献智慧,紧紧拧成一股绳,团结一致,攻坚克难,近5年来带领和指导学生参加国内省内各类赛事,取得累累硕果,斩获各类奖项160余项。他们就是学校软件学院软件技术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一支由专业基础课教师、专业核心课教师、公共基础与思政课教师、实习指导课教师20人组成的团队,正在积极申报“国字号”国家职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让我们今天走近他们,探索他们创造成功的秘诀在哪里?

党委书记李三福、党委副书记唐文指导团队申报


“立志”,凝心聚力无往不胜

“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我始终相信勤奋的力量。”申报国家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负责人,软件学院院长宋剑杰教授如是说。今年4月底,是申报材料的关键时刻,他和团队通宵达旦工作,逐字逐句审核材料,“五加二,白加黑”成了团队工作的常态。

“我们感恩学校党委书记李三福教授和校长戚人杰等领导们给团队的大力支持、鼓励和指导!当我们在迷茫、无助的时候,他们来到团队,与我们并肩战斗,给我们加油鼓劲,为我们指点迷津,提出了很多醍醐灌顶的建设性、开拓性的意见和建议,让我们在山穷水尽时顿觉柳暗花明,豁然开朗,坚定了一往无前的信心。”宋剑杰内心充满了这种感激情怀。

宋剑杰工作起来是个不顾一切的“拼命三郎”。他曾经在指导学生冲刺国家职业技能大赛时,恰逢亲人去世,为了辅导学生参加比赛取得好的成绩,毅然放弃回家奔丧,义无反顾全身心地投入到比赛集训当中。“对于亲人的离世自己不能回去确实有遗憾,也有亏欠”,宋剑杰说,“但因为决赛在即,只能全力以赴,否则对不起学生也对不起学校。”正因如此,当年,他指导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大数据技术与应用赛项中获得团体一等奖。

“道固远,笃行可至;事虽巨,坚为必成。”青年骨干教师刘敏副教授曾经面对近400份的竞争作品,她凭借深度凝练、富于特色的教学设计、扎实过硬的教学能力、灵活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手段、思路清晰的现场答辩,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获得了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刘敏说,“比赛的过程就是精益求精,排除万难、全力以赴,不断打磨、不断提升的过程。”她将“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万千事”作为人生格言。

坚持就是胜利,付出终有回报。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为了目标不妥协、不达目的不罢休、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和决心,成为他们开启成功之门的金钥匙。

杨夏指导学生


“筑爱”,亦师亦友助生成才

“真是太幸运啦!我们都被一本学校——湖南文理学院录取了。”学校软件学院学生柏松杰、肖文鑫、刘宇康因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被推荐‘专升本’免试录取,以这种方式迈入本科院校大门。

“刘宇康同学因为省赛成绩不理想,国赛集训期间思想起伏大,一度不想参加。”软件学院教师、团队成员、指导学生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团体一等奖的杨夏教授回忆说,刘宇康同学喜欢钻研新技术,喜欢攻克难题。我就和另一位指导老师唐俊经常找他探讨新技术,一起优化代码。这名同学家庭情况比较特殊,我们就经常关心他的生活,鼓励他、表扬他。杨夏说:“教育就是‘筑爱’,耐心,鼓励,夸奖和榜样”。

全国优秀教师王华副教授像母亲一样爱着学生,她被学生称为“妈妈老师”,她称学生为“孩子们”。她熟悉很多学生的个性特征,能够有针对性地点评和启发。经常有学生下课后像小尾巴一样跟着王华问这问那,迫切地汲取着知识的营养。她以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四有”好老师的精神力量感动着学生,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和喜爱。

“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应该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杨夏、王华老师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作为教师的育人初心与使命。

团队负责人宋剑杰研究各专业课程思政方案


“创新”,与时俱进迈向成功

用科学的精神与时俱进,用创新的思维引领团队发展,是这个团队不断迈向成功的秘诀。专业群负责人成奋华教授创造性地按照工作过程将“网络安全技术”课程划分为“个人网络安全管理、局域网安全设计与管理、互联网接口安全设计与管理、企业信息安全综合管理”4个学习情境组,从而改革了“网络安全技术”课程传统教学模式。按照改革后的项目开展全过程演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还使学生获得了“计算机网络组建与安全维护”、“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两项省赛一等奖。

全国模范教师江文教授为了提升专业教学质量,实现毕业生与企业需求“无缝接轨”,他多次放弃了寒暑假等节假日休息时间,深入到软件产业园、知名软件企业和合作共建的校内软件园与软件园实习基地进行走访、调研,与在园区实习的学生促膝谈心,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惑。经过连续3年实践,他主导构建了“双园轮换,工学迭代”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的迭代递进认知规律,实行知识和单项技能的学习在学校理实一体实训室进行,认知实训与专业实训由软件园企业承担,从而通过在学校与软件园企业之间交替递进的学习与训练,不断提升学生的能力,最终实现了由“准员工”向“员工”的转变,达到了毕业生与企业需求“无缝接轨”的目标。该研究成果最终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有为”,攻坚克难勇创佳绩

成功路上没有任何事情是一帆风顺的,比赛归根到底是对于教学能力的比拼,是对专业技术的考验。“每次比赛无论对于指导老师还是学生来讲,都是综合能力的提升,比如对项目不同区块不同代码之间运行情况的熟悉程度,对比赛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况的应变能力等。”青年骨干教师、指导学生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团体一等奖的唐俊副教授深有感触。他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参加各项技能竞赛,才能真正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能”的目的,从而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培养工匠精神。

2019年,我们在指导学生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碰到了‘离线路径规划’这个技术难题。为了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团队内部既分工又合作。我负责编写示例程序,一天写了近50个程序。杨夏则负责向同事、行业专家请教,分应用场景写了12种解决方案。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下,最终解决了这个技术难题,拿下了国赛一等奖。唐俊对竞赛的过程仍历历在目。

在这个团队还有许多师德高尚、德技双馨的好教师。如学校党委书记、教育学博士后、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三福,全国人工智能职业教育集团AI+软件工程专委会主任、指导学生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团体二等奖的许彪副教授,湖南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实践“百佳个人”李海燕副教授、省委教育工委优秀共产党员获得者王勇等等,都是这个团队的重要成员。

“有为”成就“有味”。正是因为有这种不畏艰难、团结一致、勇于拼搏的教学团队,才让他们在一次次的比赛中历经考验、脱颖而出,也是他们实现成功的根本所在。

    近5年来,这个团队指导学生获得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获全国教师职业能力大赛一等奖1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一、二、三等奖各1项;获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二、三等奖共50余项,等等。2020年,该团队被评为省级专业教师教学团队。

如今,该团队正立足于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团队优势,以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己任,为争创“国字号”国家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而努力奋斗。(软件学院 李海燕 新闻中心 李文彬 马克思主义学院 牛志伟)